跨越台海的同婚之路:我們的關係非兩岸縮影

李宥臻
2024-10-26T02:49:51.238Z
2024年9月19日,台灣宣布兩岸同性伴侶可比照兩岸異性配偶規定,於第三地結婚後,再到台灣辦理登記結婚。圖為去年台北同遊資料照,非當事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的台灣同志遊行對Ryan來說獨具意義。今天下午他將作為演講嘉賓站上舞台發言,但主角不只他一人,還有身在海峽另一端的同性伴侶Righ。兩週前,他們正式在台結婚登記,成為台灣自9月開放兩岸同婚以來,第一對合法註記的同志伴侶。

「就是像做了一場夢,覺得這個是真的嗎?​​」同遊前,在北京線上受訪的中國籍男同志Righ告訴DW。

2019年,台灣率先亞洲各國宣佈同婚合法化,去年也進一步開放跨國同婚,允許母國同婚不合法的同志配偶與台灣伴侶在台結婚。然而,受限於政治因素與國安規範,5年來兩岸同志伴侶一直被排除在這些權益之外。

「以前我都一直把他(Righ)當成遠征的軍人,或者是遠洋漁船的船員,可能要幾個月才會回來,可能一年只能回來一兩次,都短短的,就是一直用這種心情去維繫,不要一直去讓政策面的這個阻隔浮現出來,因為浮現出來就會非常痛苦。」Ryan告訴DW。

橫跨台灣海峽的異地戀,Ryan和Righ長跑了8年。起點是2016年的夏天,在高雄經營民宿的Ryan,因緣際會邂逅了赴台旅遊、來自中國的Righ,兩人就此相戀。

為了有朝一日不再分隔兩地,他們3年前先在美國登記結婚,爾後向台灣提出申請,希望官方能比照兩岸異性伴侶的規範,讓Righ得以Ryan同性伴侶的身份赴台,卻遭移民署駁回請求。在律師團的協助下,他們向行政法院提起訴願、訴訟;一來一往的法律戰,打了整整4年。

台灣伴侶盟擔憂,要求兩岸伴侶在第三地結婚須具備一定的經濟門檻,可能造成階級落差。圖為去年台北同遊資料照,非當事人。

直到今年8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定Ryan及Righ勝訴,指兩岸同性伴侶在第三地結婚,應該同等於異性婚程序,可來台灣團聚、申請居留。隔月,台灣內政部和陸委會以該案為依據,對兩岸「第三地」同婚亮綠燈。

「終於可以把全心全意的愛好好放進去(這段關係),」Ryan說。視訊採訪當下,他和Righ兩人輪番談論對未來的打算,包括如何申請赴台的依親居留、雙方親屬的照護問題等,「這是重新開始的第一頁,不是最後一頁。我們歷經了8年,才要去做別人第一天就應該要面對的挑戰。」

受台海牽動的兩岸婚姻平權之路

自2019年台灣同婚上路以來,兩岸的局勢變動巨大。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秘書長簡至潔告訴DW,外界原先預期兩岸同婚能在2023年時,與跨國同婚一併通過,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再加上疫情影響,陸委會的態度也有了180度的改變」。

過去5年,簡至潔一路陪伴並協助Ryan、Righ爭取兩岸同婚,對其中牽扯的「政治因素」深所有感。她說:「在兩岸這一題我們要爭取、推進的,不只是抵抗對於同志的污名⋯⋯兩岸的同婚有一個新的戰局,這個戰局就是兩岸關係。我們可以努力的是,讓政府相信台灣人已經越來越支持同婚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不是我們說要努力就可以努力的。」

面對動盪的台海局勢,Ryan坦言,即便台灣開放「第三地」兩岸同婚,他內心仍未完全踏實,擔心若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可能政策又會再有變動。「我們這個不安全感,可能會比其他的跨國(同志伴侶)更重。」

「有點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Ryan形容自身處境:「兩個家庭他們可能是仇家,當那個家族的掌權者在對抗,兩個家族的孩子並沒有辦法控制、沒有辦法管上面怎麼樣去做,對我們來講,愛上了就愛上了,其實它很難去選擇。」

「第三地」同婚是什麼?國安疑慮是假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台灣官方發布的函釋,目前所開放的兩岸同婚,並非指兩岸同性伴侶可直接於台灣結婚登記,而是必須在同婚合法的「第三國」結為連理後,檢附結婚及相關證明文件申請赴台團聚,接著得經過面談;面談通過後才能在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這樣的規範,事實上是比照當前對兩岸異性伴侶的規定。兩岸的異性配偶若要在台灣登記結婚,也必須先在中國或第三地結婚,再透過面談確保中國配偶不會構成安全或情報威脅,雙方婚姻關係才算成立。

對此,簡至潔強調,在當前的台海局勢與輿論壓力下,台灣願開放「第三地」兩岸同婚,已是很大的里程碑。但她也擔憂,於同婚合法的第三國結婚這項條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經濟門檻,長期而言恐怕會導致階級落差,政府應進一步制定配套。

簡至潔補充,以跨國同婚為例,部分受台灣外交部匡列的國家即便同婚不合法,來自該國的同志配偶仍可在檢附相關文件後申請入台,從而進入面談程序;面談通過便可在台結婚。「我認為這是比較有實質平等的一個措施,但是對於兩岸,陸委會就不願意做這個配套。」她說。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在規定鬆綁當日表示,「基於阻截跨境假結婚,避免衍生國安、社會資安的問題,(台方)始終堅持兩岸婚姻必須先於境外結婚,通過國境線上面談後,才能夠入境辦理結婚登記」。不過內政部長劉世芳9月曾表示,已了解到有5對符合資格的伴侶會用「比較特殊方式」處理,不用至第三地結婚。

簡至潔直言,國安疑慮在現行的兩岸同婚配套中是一個「假議題」。「重點不在國安,在於對他們來說在現今的兩岸關係的形勢下,要能夠有辦法讓更多的中國人有機會來到台灣,我認為這個對陸委會來說,疑似(輿論)壓力是蠻大的。」

她指出,台灣發給中國人任何類型的入境簽證,都須經過國安審查,而針對伴侶的團聚簽證,在申請入境時也必須提交「非常完整的交往資料」 ,拿到簽證後在機場的面談,又是另一層審核機制。再者,「現在要繞道從第三地結婚,這一個門檻老實說,並不是增加國安的控管,也沒有讓國安的漏洞補起來,為什麼呢?因為有錢就可以這麼做。」

對於中國間諜可能透過同婚滲透台灣,Ryan對DW表示無奈。「今天我真的要假結婚,為什麼不要用男女的方式?用男男的方式、用女女的方式,還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還是反映出,少數人權益很常會被放大檢視。」

「我們的關係不是兩岸關係的縮影」

中國與台灣之間「政治敏感性」,並不只存在於婚姻平權的運動之中;其中的複雜與微妙,更體現在另一對匿名受訪的兩岸女同志伴侶T和C的日常互動中。

「我們剛認識的時候講話都很保守,就是會感覺有一道牆在中間,很怕踩到對方的底線,或是有什麼地雷。」回憶起與中國伴侶C交往之初,二人如何談論兩岸議題時,台籍女同志T這麼說。

另一對匿名受訪的女同志伴侶告訴DW,兩人雖沒有結婚打算,但也樂見台灣賦予兩岸同性伴侶更多的選擇。圖為台北同遊資料照,非當事人。

二人在英國念書時,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意外發現彼此讀於同所大學,見面之後一拍即合。交往至今3年多,她們彼此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都因為對方而發生了改變。

T坦言初至英國讀書時,對中國人防衛心相當重,幾乎是「逢中必反」,希望盡可能與之劃清界線。但在認識C及其他中國同學之後,她漸漸卸下心防,「其實就跟台灣人一樣,就是各種面向的人都有,有聊得來的、聊不來的,很偏激的、很柔和的」。 

C也表示,18歲以前都住在中國的她,過去對政治並不關心,認為個人的意見並無法撼動政局,對掌權者帶來任何影響力,但在認識來自民主體制的台灣人與T之後,「我會覺得就是個體真的可以對政治產生這種影響,以及這種推進的作用,我覺得很神奇」。

即便目前並無結婚打算,但兩人對台灣為兩岸同婚解套感到開心,並表示周遭的同志社群在消息發布的第一時間,也都不斷在社群平台上轉發相關報導。「這是台灣同志運動後一個很大的進展,」C向DW形容:「你努力的掙脫政治的因素,給那些想要結婚的兩岸情侶更多的選擇」。

然而,從在採訪當下並肩二座的兩人互動中可觀察到,中台同志伴侶之間的感情仍得跳脫出巨大的兩岸議題框架,回歸到個人層面。

過程中,T談到自己會注意不要使用中國用詞,「例如櫛瓜,我就會小心不要說成西葫蘆」,下一秒C緊接著說,「我也有一樣的心態,有時候我那個優格已經快要脫口而出了,但是我會馬上改說酸奶、酸奶」。 

這時T轉頭看向身旁的C開玩笑道:「原來你也會喔!因為你是一個文化強權。」C則回應:「在這個房子裡面,我們是對等的,就我們兩個人。」

在Ryan和Righ兩人世界中也是如此。 「我們的關係肯定不是兩岸關係的縮影,兩岸關係其實還是很微妙的,但我們的關係是很穩定的,」他們告訴DW:「我們只是想要把彼此的生活顧好,然後相伴一生而已。」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