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一、孙沛东:中国社会压力无处释放,中共的高压统治只会加剧危机
即将过去的2024年并不太平,中国出现了多起“报复社会”的无差别杀人案件。12月25日,前复旦大学教授、现康奈尔大学副教授孙沛东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将案件频繁的根本原因指向中共的高压统治。作者表示,中国社会经济停滞、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造就了普遍的怨恨和绝望,而中国的高压统治加剧了这一情况,甚至就是这一问题的真正根源。
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引用一项研究显示,2004年至2017年间,中国在全球报告的大规模持刀伤人事件中占比达45%。“在枪支管控严格、刀具使用普遍的背景下,这一惊人数字仍折射出严峻的社会政治紧张。”作者还特别指出中国这些事件的一些特点:“中国的暴力行为往往在公共场所随机针对受害者,有时是表演性的;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
然而,中共当局却采取了高压管制和严格的审查措施,以期压制对这些事件的公开讨论。表面上,政府采取了“维稳”模式,包括报道禁令、现场消毒、打击言论与社交媒体动态等,以期在短期内遏制不安和动荡。但是,作者指出,这种一刀切的镇压或监控却无法化解深层的社会矛盾,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对立与暴力循环。
暴力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底色,对社会的报复应部分地理解为对国家本身实施的结构性暴力的回应
采取这些回应措施的代价是,无法解决激起社会报复的根本问题。如果中共坚持中央集权的专制治理方式,社会分裂势必加剧。如果不进行系统性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就有可能助长一种沮丧和动荡的循环,这种循环可能会日益演变为暴力,甚至威胁到国家的长期稳定。
之后,作者谈及了“报复社会”案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正面临青年失业率高企、工资增长乏力与生活成本攀升的三重困境。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路径遥不可及,导致诸如“躺平”这种安静的反抗形式兴起;另一方面,也积聚了一部分人更激烈的报复情绪。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扩大让社会的不平等感与挫败感不断加深。最富有人群与底层人口的财富占比悬殊,与国家提倡的“共同富裕”格格不入,这种讽刺的现实加重了群体间的对立。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结构性暴力”遗产则构成了社会不满的历史根源。独生子女政策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严重改变了家庭结构,并衍生出“失独”父母的困境。对这部分群体而言,失去唯一子女意味着传统意义上老年养老与情感寄托的双重崩塌,而国家提供的补助远不足以填补他们在经济与心理上的空缺。当年高压政策的后遗症尚未得到系统修复,如今又叠加对社会多元诉求的忽视,导致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感不断流失。正如文章所言,过去毛泽东时代延续下来的集权式压制,仍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国人的社会心态与政治态度。
然而,为了维持现有秩序,中共主要依靠强化监视、动员和宣传,力求将暴力事件视为孤例,并严控舆论与公众情绪的宣泄。但是,作者指出,单纯的封锁和高压极易激化当事人及边缘群体的绝望与反抗。
作者表示,人群情绪检测、预警设备以及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增加警力等,标志着“新疆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被沿用,也令普通民众感到进一步的恐惧和疏离。与此同时,讳莫如深的审查与删帖策略则使得社会讨论空间更加狭窄,许多真正的困境和不公正难以被正视、沟通与改善。
文章最后强调,如果中共持续坚持中央集权的专制治理,却不去正视结构性不平等和经济机会不足这些根本问题,那么社会分裂与报复性暴力的频发在所难免。当系统性矛盾与怨恨不断积累且缺乏合理的渠道疏解,极端事件可能升级成影响国家长期稳定的更严重冲击。换言之,要遏制此类“报复社会”袭击,关键不在于更严厉的治安管控,而是需从经济改革、社会保障、政治开放等多个方面着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化解深入人心的孤立、焦虑与愤懑。若执意以压制替代治理,则极有可能激化危机,形成更深的社会撕裂与更加频繁的暴力循环。
二、Five Books:2024年中国最佳书籍推荐
知名图书推荐网站Five Books近日推出了五本2024年中国最佳书籍。推荐人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中国现代史专家华志坚 (Jeffrey Wasserstrom)。
五本书分别是《格兰塔169:中国文学选》(Granta 169: China, by Thomas Meaney)、《女子与她们的军阀:近代中国军事主义的驯化》(Women and Their Warlords: Domesticating Militarism in Modern China, by Kate Merkel-Hess)、《梁启超饮冰室随笔》(Thoughts from the Ice-Drinker’s Studio: Essays on China and the World, by Liang Qichao & Peter Zarrow (translator))、《伟大的变革: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之路》(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China’s Road from Revolution to Reform, by Chen Jian & Odd Arne Westad)和《切炒观学:傅佩梅与现代中餐的形成》(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Food, by Michelle T. King)。
文章封面截图
在采访中,华志坚首先讲述了自己推荐这五本中国最佳书籍的标准:
当我有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选书时,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是:“有没有一些书能提醒读者,无论政治上发生了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是一个有很多人、有很多不同观点和经历的地方?”在外人将中国浪漫化和我们将中国妖魔化的时候,都会流露出对中国人的简化主义看法。官方文本和中国国内的非官方文本也会强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刻板印象。我发现一些作品很有吸引力,它们反击了人们对这个大国的单一看法,我想尽我所能扩大它们的影响。
之后,他则分别谈了这些书的推荐原因:
《格兰塔169:中国文学选》是一种拼贴作品,我经常被这种关于中国的拼贴作品所吸引。有时,这类作品是由非常不同的中国人的个人简介组成的,但在这本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拼贴。书中有一个阎连科的故事,他被认为是文学界最具批判性的声音之一。他抨击和讽刺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举措,他的作品在中国国内经常被禁。此外,这本文集还收录了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他们在官方作家组织内工作,或者并不特别具有政治色彩。你会看到一些作家的作品,他们几乎没有上过学,在工厂工作时学习写作,还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他们几乎具有朋克情怀。此外,还有一些更高雅的作品。
我喜欢书名《女子与她们的军阀》,而不是相反。这本书的目标之一是打破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刻板印象,即认为这一时期都是男人在争夺对馅饼的控制权。她希望你把他们看作是一群信仰不同、对如何强国有着不同想法的人——这是晚清以来中国政治领导人一直关注的问题。她希望我们把他们看作是受到当时不同思想潮流影响的人。自由主义思想对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他们与不同的宗教传统有联系。但最重要的是,她希望您思考他们生活中的女性——这些女性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她们如何影响了有权势、更知名的男性。
《梁启超饮冰室随笔》是一本相当薄的书,译者彼得·扎罗(Peter Zarrow)对这本书做了深刻而清晰的介绍。扎罗选择的文章展示了梁启超对西方、中国和日本历史与思想的全面阅读,以及他如何利用这些阅读在中国传播对公民权思想的理解并促进公共意识。这是他著作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尤其是他在世纪之交那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产时期的作品。他倡导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欠梁启超一个人情。在毛泽东少年时,尽管梁启超是一位佛教徒,经常希望与统治者合作,而不是试图推翻统治者,但他还是影响了毛泽东。他兼收并蓄,具有强烈的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人物。
陈坚和阿尼·韦斯特德都是中国历史学家,他们对冷战和国际形势也非常感兴趣。他们提醒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最初几十年中,存在着不拘一格的借鉴,而我们在考虑东西方两极分化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二分法时,有时会忘记这一点。他们在书中(《伟大的变革: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之路》)探讨了在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乌托邦式解释穷尽之后发生了什么。他们问,从早期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中产生了什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故事中的英雄是试图重建生活的普通人和那些试图提出新的、混搭的想法来推动中国前进的领导人的结合体。
很多时候,关于毛泽东之后中国开放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尼克松访华以及中国向西方开放,然后是邓小平提出大胆的新方针。他们所关注的是,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始终需要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建立某种联系。因此,即使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也有与日本建立联系的举动。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但仍与美国不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摒弃与其他所有地方的联系,仍然可以获得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作者对商业的描写非常细腻——他们研究了哪些外国公司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立足。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很早就进入了中国。
《切炒观学:傅佩梅与现代中餐的形成》这本书与近年来东亚和中国历史的跨国转向不谋而合,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穿梭,也以不同的方式跨越太平洋。米歇尔·金的兴趣部分源于她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的成长经历。她在讲述傅佩梅的传记时,穿插了她与母亲和其他家庭妇女关于食物的“厨房对话”。这本书讲述了她们与食物的关系,以及学习食物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还有食物在帮助个人与自己离开的地方保持联结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也鼓励从未在那里生活过的子女与那个地方保持联系。一路走来,你会了解到很多关于台湾的历史、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台湾社会的分裂以及其他事情。
三、外交政策杂志中国2024年盘点与展望:经济低迷、电动汽车、解放军大清洗和披着羊皮的战狼
12月24日,《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2024年中国年终盘点,总结了2024年发生在中国的四大重要事件。
文章封面截图
经济低迷
两年前,中国结束了严厉的“零新冠”政策,此前监控和镇压并未能遏制疫情和公众的愤怒。但疫情后的复苏并未如预期般到来。相反,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长期而痛苦的放缓,而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崩盘是其根源。
对于经济而言,2023年很糟糕,2024年也很糟糕,而2025年可能会更糟。中国企业和家庭在房地产上的过度投资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人还要多,但政府的强势作用——没有让房价完全下跌——使这场危机更像是一场长期疾病,而不是一次剧烈冲击。
习近平不愿采取与中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规模相当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除非北京正面解决住房问题,否则经济形势可能仍将不容乐观。
电动汽车和价格战
2024年,世界其他国家似乎发现了中国电动汽车(EV)的惊人增长。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质量和价格方面轻松超越西方产品。这对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美国和欧盟对此作出回应,试图保护自己新兴的电动汽车市场免受中国优质产品的冲击。这一策略可能会失败。然而,一个被低估的因素是:中国新电动汽车极其便宜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残酷且不可持续的价格战带来的。
持续的折扣使利润率降至最低,一些汽车甚至可能以亏损的方式出售。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正试图向其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明年将成本削减10%;其他制造商也报告了巨额亏损。
中国企业纷纷破产,客户陷入困境。但电动汽车之争最终可能会产生销售更好产品的明显赢家。不幸的是,通货紧缩螺旋(出厂价连续26个月下跌)和产能过剩问题,使企业陷入了为争夺不断萎缩的市场而展开的激烈竞争。
解放军大清洗
长期以来,中共领导层一直担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腐败可能使其在未来的战争中付出代价。但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经历——军队腐败严重阻碍了其战争努力——更促使中国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和清洗,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24年。
这正在削弱解放军的实力:不断的人事变动不利于士气和效率。人们的想法是,解放军最终会变得更清廉,但每一轮反腐行动后晋升的人,似乎最终都和他们所取代的人一样糟糕。最近落马的许多官员,比如中国最高级别的政治委员苗华,都曾是习近平的亲信。
拴着羊皮的战狼
今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相对温和。确实,菲律宾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仍因南海有争议的岛屿而经常发生冲突,使马尼拉与华盛顿的关系更加紧密。台湾新总统当选,被视为支持独立的人士,引发了中国一波军事演习。
然而,与印度达成的初步协议促使高层会谈于12月中旬恢复,同时与美国总统拜登政府的缓慢外交和解,也成功使两国关系在跌至谷底后保持了军事会谈的活跃。
2022-2023年,反美国家媒体的报道和言论鼓点已大大减弱,曾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挑衅立场著称的所谓“战狼”外交官也似乎受到了压制。
中共领导层似乎专注于国内问题,因此不愿在国外承担更多麻烦。这并不意味着结束长期项目,例如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扩张或在南海的造岛——但这确实意味着一种更加谨慎的语气。